简客游戏攻略网 游戏攻略 一路向北——加格达奇

一路向北——加格达奇

一路向北txt下载

中国地图上最北边的那个“小尖尖”,在我心中已经神往好多年了,简直郁积成结了!每当看到媒体报道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寻北者”纷至沓来的消息时,我都会心里发痒。

我可是个地地道道的黑龙江人啊!黑龙江是我国最典型的东北省份,因为祖国的最东极和最北极都在黑龙江。去年暑假终于创造机会和家人一起自驾到了抚远,亲身接受了照耀神州的第一缕朝霞的沐浴。今年,一定要体会一下“中国式的极昼”,欣赏下晚上八九点钟的最后一抹晚霞。

于是地图上从油城大庆到金鸡之冠、天鹅之顶的北极村,那条被我无数次观摩、描画的路线,终于在7月下旬至8月初,化作了将近3千公里的自驾之旅。

一路向北,心驰“身”往。

(一)嘎仙洞,拓跋鲜卑的故乡

从大庆一路向北,途径齐齐哈尔、嫩江,寻北之旅的第一站非加格达奇莫属。

加格达奇,是我国东北地区目前唯一的“地区”——大兴安岭地区的首府。是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地理范围内却归黑龙江省管辖的一块“飞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该地区未正式设立,只有少数白俄罗斯族人和鄂伦春族猎民游猎,经常出现在此地。而“加格达奇”正是鄂伦春语,意为樟子松生长的地方。

一路向北——加格达奇

小城概貌

一家人刚落脚,我的大学同学就马上作为“地接”,拉着我们把小城做了一番“速览”。整个城区不大,但规划建设非常好,站在北山公园的最高点,整个城区一览无余。

整个城市依山而建,傍水而成。在绿意葱茏的群山环抱之中,一座座小楼拔地而起,北山脚下居民楼的一楼,竟然和前面楼房的顶楼平齐,这让第一次来到大兴安岭的儿子感到不可思议。极目远眺,碧绿而清澈的甘河似一条迎宾的哈达从城南漂绕而过。背山面水,这在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中,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啊。

滋养小城的甘河

而实际上这里也确实是一块宝地。别的不说,仅仅从森林覆盖率来说,这里在全国年至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用儿子的话来说,这里简直就是树木的海洋!松树、桦树、栎树等等多得已经超乎了他的想象。其实我还想告诉孩子,如果几十年前能来这里,有幸能看到那些单株直径数倍于现在次生林的原生林,恐怕更会惊掉你的下巴!大庆当年曾撑起了全国石油的半壁江山,而大兴安岭在对新中国的木材贡献上也绝对能顶起这个称号的。

第二天,我采纳同学的建议,带着家人驱车几十公里,首先参观了令我心驰神往很久了的“嘎仙洞”。

鄂伦春风格建筑——乌力楞

嘎仙洞景区位于加格达奇西北的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境内,完整名称叫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即便是没去过的人一听到“拓跋鲜卑”这四个字,马上会想到“魏碑”“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等这些和北魏有关的词汇。而我此行的目的是亲身验证一下,这个山洞究竟有多么神奇?一个山洞走出去的原始小部落,在此后的四百年时间内,竟然翻越重重大山、跨越茫茫呼伦贝尔大草原,一路跃马扬鞭杀入中原地区,在五胡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条件下进这个刚刚从氏族部落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北方小族竟然破柔然、克北燕、服北凉,迅速吸收了汉文化,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汉化政策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莫非他们的先祖离开“嘎仙洞”时真的有什么神灵在指点吗?

当我慢慢接近和景区核心嘎仙洞时,确实也感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相对于南方的一些山,大兴安岭的山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里的山势相对较缓,山石上多覆盖着腐殖质土壤,植被茂盛,有山之处必有林,山林几乎融为一体,很少有岩石裸露之处。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林,数不清的树木覆盖了每一座山岭,但细看之下去没有那一棵树是多余的,仿佛经过了精确的设计和计算。但接近嘎仙洞,情况有了变化,巉岩耸立、山势开始变陡,有刀劈斧斫之势。

美丽的大兴安岭

鲜卑人的发源地——嘎仙洞

峰回路转,离地二十几米高的山腰上,一个黑黝黝的大山洞隐约可见。从山脚下到洞口,需要借助人工修建的栈道才能爬上去,由此可见,鲜卑人早期氏族部落选择这里作为穴居之地,至少能够抵御狼虫虎豹的侵扰。整个石洞为天然大型山洞,洞口向西南,略呈三角形。洞内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8米,穹顶最高处20余米,略分为前、中、后3室(现只开放前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洞内幽暗深邃,石壁平整。1980年7月30日,考古工作者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派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祝文刻在距洞口很近的西侧石壁上,共19行,12个整行,每行12至16字不等,余为半行,为抬头别行与题名。汉字魏书,隶意浓重,古朴雄健,全文201字,字体古拙,介于隶楷之间。但现在洞口的真迹已经被保护起来,为了方便游客们欣赏,现在在真迹旁边原尺寸复制了祝文全文。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也解开了困扰史学界多年的大鲜卑山定位问题,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的古称谓。

虽值盛夏,洞外气温已经三十度以上,但洞内却凉气袭人,我一边想象着两千年前鲜卑氏族部落在这里生活的场景,一边享受着这个天然大空调带来的惬意。此时一位女当地导游不知什么时候也带游客来到了洞口,正在绘声绘色地给这些南方游客讲解石洞祝文。听得出来,这确是一位职业性的导游,很专业。休息之余我向她提出了一个疑问:这篇祝文是以北魏皇帝的口吻来对他的祖先歌功颂德的,从时间上来看,不要往更早说,北魏的创始人拓跋珪也不是从嘎仙洞中走出去的,至少到了他这一代,鲜卑人已经从大鲜卑山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已经拼杀了至少二百年,而作为北魏的第四任皇帝拓跋焘更不可能清楚知道大鲜卑山嘎仙洞的具体位置,即便有口口相传的秘诀,想在几千里之外的中原地区,跨越万水千山精确到嘎仙洞也不可想象。要知道,我可是在现代化导航设备的指引下在勉强找到景区入口的,即便这样,没有工作人员的引导我也很难找到这个神秘的洞穴。

嘎仙洞

导游似乎很不以为然,用她的说法就是那个时代鲜卑人都记得这个地方。这个说法让我很难接受。于是我开始详细阅读那只有201字的祝文,好在石刻上的字女导游都认识,这就解决了我的大问题。其中“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来王,始闻旧墟”这十六个字给了我启发,这明显是臣服的东北地区其他部落把鲜卑氏族发祥之地讲给拓跋焘听的,于是我马上掏出手机搜索了一下,结果真的是这样。原来是生活在嘎仙洞附近的乌洛侯国来朝贡的使者将这个重要信息透漏出来的。

回想到景区的其他服务,细节上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觉得这也是制约黑龙江旅游业的一个瓶颈,很多东西只学到了皮毛,不深究细想,精品的风景缺乏精品的服务,所以“酒香也愁巷子深”。当然对于此事事后反省,自己也确实有吹毛求疵、找事装大的嫌疑。

国家考古重大发现——嘎仙洞祝文

事实上,嘎仙洞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止于拓跋鲜卑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洞口处有几处早期人类岩画,一般人看不出什么价值,导游也懒得介绍,所以常常被忽略。更重要的是,回家后潜心查阅资料,原来在距洞口75米处还明显有人工开凿的痕迹,有成规模未竟工的人工开凿设计--石窟寺中常见的盝顶龛、甬道、像位等。据记载,公元446年,鲜卑人到嘎仙洞祭祖的第三年,崇信佛法的北魏太武帝转奉道教,开始灭佛运动。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之后北魏开凿了闻名世界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专家认为,嘎仙洞石窟寺开凿工程可能因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运动而搁浅。这可以说是一个天大的遗憾,如果嘎仙洞石窟开凿完成,和之后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两南一北遥相呼应,这将是中国艺术史、宗教史上的千古绝唱。

只可惜,历史不能重演。时光跨越千年,马蹄南去人北望,除了些许文字碑刻、些许遗迹,就连鲜卑族也早已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我们现在人已经区分不出谁是拓跋鲜卑的后人了!

倒是嘎仙洞南侧的嘎仙河清澈依旧,水草碎石历历可见,水质清冽甘甜,不少当地人直接灌装饮用。

清澈的嘎仙河

奇峰、神洞、莽林、秀水,美丽的嘎仙洞景区就像这里淳朴的当地人一样,你见与不见,我都在这里,年复一年。你想要诗,我底蕴如诗;你想作画,我美丽如画。还有,这里是祖国的北方以北,永远是你心中期待的远方,无论何时,都等你来,这里是鲜卑崛起的地方。(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chengfengseo#gmail.com(#换成@)。

本文链接:https://jancl.cn/youxigonglue/70011.html

TAG:一路向北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