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犹太人“隔都”是何时建立的
然而,由于上海犹太难民的增加和美国犹太社团的反对,计划未能正式执行。杉原千亩无视东京命令,为犹太难民签发签证,让他们经由苏联前往日本。1941年,随着战争局势变化,日本政府要求犹太人迁往上海,最终导致上海隔都的设立,日本对犹太人援助的正式支持几乎消亡。1943年,日本宣布“无国籍难民隔离区”,并将大部分犹太人困在虹口区,他们的生活条件恶化,直到战争结束。
经济困境持续,心理适应困难,1943年冬季尤其寒冷,饥饿问题普遍。1944年,美国空军的空袭开始,1945年7月的一次袭击导致大量难民伤亡,生活条件进一步恶化。令人意外的是,一些上海隔都的犹太人积极参与了抵抗运动,他们组织地下网络,破坏日本设施,帮助美国飞行员逃离占领区,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志愿者队伍的成立独具特色,包括了来自不同岗位和区域的成员,如67岁的全国劳模蒋浩然、石子政老先生等,他们的参与为提篮桥带来了多元化的力量。
无国籍难民区”,生活空间极度压缩。尽管有临时通行证允许在隔都外工作,但实际执行中限制重重,经济困境和心理适应困难日益加剧。参与抵抗运动:令人意外的是,一些上海隔都的犹太人积极参与了抵抗运动。他们组织地下网络,破坏日本设施,帮助美国飞行员逃离占领区,展现了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位于上海的提篮桥街道,作为市政府指定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该地区聚集了众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如享有盛誉的摩西会堂和霍山公园,以及充满犹太人历史印记的舟山路、霍山路一带,被亲切地称为犹太人的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