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工人是谁造成的
国有企业改革: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等。下岗制度的实施,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状况冲击:虽然下岗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当时的就业状况造成了严重冲击。
是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的突出反映。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岗职工问题最早出现于1990年代初期,当时还不叫下岗,有的地方叫“停薪留职”,有的地方叫“厂内待业”,有的叫“放长假”“两不找”等等。
亲,你好!很高兴为您解工人下岗是政府集体决定的提出来的。下岗制度是改革必然的产物。是单位引入竞争机制的前提。法律分析:下岗工人最终还是受益者。法律依据:《失业保险条例》 第十七条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
因此,减人增效成为了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其次,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导致下岗大潮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多次调整。而在90年代中后期,一些产业如纺织、轻工等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需要进行缩减和调整。这导致了这些产业中的大量职工面临下岗的困境。
第一轮下岗潮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因中国经济中,国有企业占据经济的绝对比例,然而由于管理落后等诸多原因一直效率低下,众多国有企业面临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不得已进行重组后的必要改革措施而引起的职工下岗,是中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
当年的下岗应该是指1998年的下岗潮,那一年全国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改制,那一年我正好毕业,所以工作很难找,后来还是到处托关系才进了一个厂里当技术工,所以我对下岗记忆特别深刻。
关于九十年代国企改制,涉及几千万职工下岗这一重大事件
从10月10日第一批职工签署《和解协议书》到12万人完成签约,这场涉及鞍钢数百家厂办大集体企业的改革,在周全的事前筹划安排之下,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即已完成。 厂办大集体是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安置下乡返城知青和职工子女就业,由国有企业批准、资助兴办的向主办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改制企业下岗职工应按照一般劳动者的规定处理,没有特殊政策。具体来说:无特殊退休政策:历史政策已停止:在九十年代国企改革期间,针对特定城市的国有破产工业企业中的部分职工,曾实行过提前5年退休的政策。但这一政策早已停止执行。
改制企业下岗职工应依据现行的劳动法规来保障自己的权益。这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社会保险、退休金等方面的规定。历史政策已停止:在九十年代国企改革期间,国家曾对部分特定条件下的国有破产工业企业职工实行过提前退休的政策。然而,这一政策早已停止执行,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改制企业下岗职工。
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中,国家曾经对国务院确定的111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国有破产工业企业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以及三年内有压锭任务的国有纺织企业中,符合规定条件的纺纱、织布工种的挡车工,实行提前5年退休。
改制企业下岗职工应按照一般劳动者的规定处理,没有特殊政策。具体来说:无特殊退休政策: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中,曾对部分特定城市的国有破产工业企业中的部分职工实行过提前退休的政策,但该政策早已停止执行。
九十年代下岗是谁下命令
1、九十年代下岗工人的决策并非由某一人下命令,而是政府集体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策。决策背景:经济体制改革:九十年代,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需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九十年代下岗并不是由某一个人下命令决定的,而是由政府集体决定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下岗潮,这一决策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当时,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面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冲击,为了减轻国企负担、提高生产效率,政府决定实施下岗制度。
3、下岗潮并非是某个人的命令,它是时代背景和经济政策共同推动的社会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有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当时国有企业占据经济的绝对比例,但因管理落后等诸多原因一直效率低下,三角债频发,面临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冲击。
98年后企业大批裁减下岗工人,这是企业自主改制,还是政府主导的企业改制...
是政府主导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国企职工大规模下岗,为了国家,牺牲自己!(被牺牲)就像建国后一直牺牲农民的利益支持城市发展一样。
年至2002年期间,全国各地政府强制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出现亏损的国有中小型企业丶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破产”“解体”, 没有亏损的企业实行“转制”, 造成了全国高达千万的下岗职工失业群体。
年发生了国企改革与供给侧改革。1997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了直接的压力,需求端的压力衍生到供给端,进一步曝露了前期企业过度扩张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加强了管理层进行改革的决心。在当时暴露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过剩的主要是中下游的消费品,中上游资本密集型行业不存在明显过剩。
当国有企业工人在1998年经历下岗并购买了工龄断档后,他们的身份从企业员工转变为社会人员。这意味着从买断的那一刻起,他们需要自行承担养老保险的缴纳工作。这样的转变对个人的财务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这些工人而言,养老保险的自我缴纳成为他们退休准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年退役的退伍军人,地方政府(民政局、或社保局)安排工作后,一天没上班就下岗,这并不属于2023年2月启动的“清零行动”范畴。1999年被安置到交通局下属企业,该企业当时已经解体,2004年解除劳动合同,这种情况符合当时的政策规定。
国企工人下岗是谁搞的
国企改制的影响 对职工的影响:国企改制导致几千万职工下岗,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职工需要重新寻找工作,面临着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然而,这也促使他们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国企改制后,许多国有企业得到了重组和整合,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第一轮下岗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绝对比重。但由于管理落后等诸多原因,效率低下。改革开放后,许多国有企业面临着一系列冲击,重组后不得已进行重组后的必要改革措施而引起的职工下岗。第二轮下岗潮是2014年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声音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多数工龄补偿为一至十万,有部分国企拖欠工人补偿,也有用解散为借口不给与下岗工人任何补偿。因此多数下岗工人生活十分艰苦,并且连同生活的宿舍也被原单位变卖。
下岗潮是在90年代末,即1997年-1998年。下岗潮起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因中国经济中,国有企业占据经济的绝对比例,然而由于管理落后等诸多原因一直效率低下,众多国有企业面临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不得已进行重组后的必要改革措施而引起的职工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