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胡蝶词牌格律
1、【词牌格律解析】单调的调笑令,总共有三十二个字,分为八句,韵脚转换规律独特。前半部分是两仄韵换两平韵,而后半部分则在三句中进行了两次换头,两次为两仄韵、两次为叠韵。具体格式如下:胡蝶,胡蝶,飞上金花枝叶。——君前对舞春风,百叶桃花树红。红树,红树,燕语莺啼日暮。
2、调笑令词牌的格律如下:基本格律:以唐代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为例,其格律为【胡马,平仄】,胡马,【仄仄平平仄仄】。后续句子平仄交替,形成韵律。如“远放燕支山下,【平平仄仄平平】,跑沙跑雪独嘶,【平平仄仄仄平】”。
3、总的来说,调笑令是一种具有浓厚游戏色彩的词牌,其结构和韵律特点使其在词作中独树一帜。这种词牌不仅保留了乐府“三台”的传统,还融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使其在词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调笑令都展现出了词人的智慧和才情。
4、调笑令是一种词牌名,其格律结构独特,具有三整句三换韵的特点,体现了唐代词作的韵律美感。其中,王建创作的《调笑令·团扇》描绘了美人因病而憔悴,只能用团扇遮面,表达了对美人病态的怜惜与哀愁。《调笑令·杨柳》则通过杨柳在江边渡口的景象,抒发了商人与少妇的离别之情,以及对鹧鸪夜飞失伴的哀伤。
5、形成联章的“转踏”,这种形式被用来讲述故事,增添了歌词的叙事性和戏剧性。起源与演变:调笑令源自中唐时期,本是六言乐府诗,后演变为长短句之词,成为词牌名的一种。部分文献称它为拗体之滥觞,即拗体诗的起源之一。综上所述,调笑令以其独特的韵律和丰富的变化,在诗词创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调笑令·边草》作者是谁?该如何赏析呢?
但到了中唐时代,情况不同了,李益的边塞诗就有一种凄凉的气氛,不少诗篇描写边地戍卒的思乡怀归和哀怨情绪。戴叔伦此词所写也是这种思想情绪,但写得非常含蓄深沉。开头“边草”两字重叠,固是词调格律的要求,而在这里使人联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显示出空间的寥阔,同时点明边塞的地理环境,渲染了荒凉的气氛。
《调笑令·边草》的作者是唐代的戴叔伦。赏析如下:-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反映边地戍卒思归情绪的小令。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戍卒的悲苦生活,表达了戍卒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渴望回归的愿望。
《调笑令·边草》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戴叔伦。赏析如下:主题与情感:这是一首反映边地戍卒思归情绪的小令。通过边塞的自然景象和戍卒的生活状态,表达了戍卒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无法归乡的愁苦情绪。结构与格律:此词按照调笑令的词牌格律写作,结构工整,对仗严谨。
《调笑令·边草》的写作背景是唐朝时期边地战事不断,士兵生活悲苦,作者戴叔伦为了表达边塞士兵渴望回归故乡的愿望而作。理解这首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边塞之景与士兵之情:词中通过描绘边塞的野草、雪晴后的景象以及皎洁的月色,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寂静的边塞氛围。
调笑令词牌格律
词牌格律1的详细解释:菩萨蛮·闺情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平声起,末字为仄韵)寒山一带伤心碧。⊙○⊙●○○▲(与上句格律相同,保持仄韵)暝色入高楼,⊙●⊙○△(第三句换平韵)有人楼上愁。⊙○○●△(与上句格律相同,保持平韵)玉阶空伫立,⊙○○●▲(第四句换仄韵,开始新的意境)宿鸟归飞急。
作为词牌名:别称:调笑令又被称为《宫中调笑》、《转应曲》等。形式:它有简短和较长两个版本。简短版本三十二字,起句的两个字重复,且采用平仄交替的韵脚。较长版本共计三十八字,使用北曲越调,包含七言古诗八句,其中最后一句的两个字作为词的首句。
- 表现手法:全词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通过描写边塞的枯草、冰雪、明月和胡笳声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清的氛围,以此烘托出戍卒空虚凄凉的心境和思乡怀人的强烈情感。
调笑令,词牌名,又被称为《宫中调笑》、《转应曲》等。它有一个简短的版本,总共三十二字,采用平仄交替的韵脚,起句的两个字是重复的。此外,它还有一个较长的版本,共计三十八字,使用北曲越调,其中包含七言古诗八句,诗的最后一句的两个字作为词的首句。除了词牌名,调笑令还作为曲牌名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