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百科网

廉吏于成龙(廉吏于成龙个人简历)

于成龙死后康熙说的那段话

1、于成龙死后康熙说:朕读周官六计廉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吏道厥唯廉重哉!朕用是审观臣僚,有真能廉者,则委以重寄,赐以殊恩,所以示人臣之标准也。尔于成龙,秉心朴直,莅事忠勤,而考其生平,廉于尤善,以故累加特擢,皆朕亲裁。盖拔自庶官之中,洊受节钺之任,尔能坚守夙操,无间初终。

2、于成龙去世皇帝悼词 十ー月康熙帝南巡,对随行大臣说:“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朕巡幸江南,延访吏治,特采舆评,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应从优褒恤,为大小臣工劝。"又制诗褒之。后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清端”。雍正十年,入祀贤良祠。

3、康熙十八年夏,于成龙在第三次担任按察使期间表现突出,被提升为省政府特使。福建省省长吴光佐也向朝廷推荐了于成龙,称其为福建第一。此后,于成龙受到清廷的赏识和招募。康熙十九年春,康熙皇帝任命简于成龙为直隶总督。

4、康熙帝闻讯,也颇感忧伤。随后,谥清端,加赠太子太保衔,将他树为清官的楷模,称赞他为古今第一廉吏,清官第一,勉励朝廷内外大小官员学习他、效法他。

5、康熙得知于成龙故去消息后也惋惜不已,称:“于成龙乃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康熙亲自为于成龙撰写碑文,对其清廉一生卓异成就表彰。于成龙45岁才进入官宦仕途,在23年为官生涯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造福乡里,清廉自守,实乃官员楷模。

于成龙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什么官职,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1、本文,笔者来和大家分享“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大于成龙)。因为于成龙一生大部分都在底层为官,因此关于他的文章或许有些琐碎,但笔者希望大家克服这些琐碎,通过史料,详细认识于成龙,让大家了解他为何能让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动容。《清史稿·于成龙传》云: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副榜贡生。

2、于成龙是清朝著名的清官,他中年开始仕途,在二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获得了许多的功名和政绩,做出了许多的卓越贡献,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廉吏”。

3、进一步体现了他的重要地位。身后荣誉 于成龙在任上去世后,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这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肯定。他还被赐谥“清端”,这一谥号体现了他的清廉与正直。综上所述,于成龙在清初的政坛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最终官至一品,成为了当时的重要官员。他的清廉与正直也为后世所传颂。

4、于成龙是清代的一位杰出官员,以下是他的简介:基本信息: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生于1617年9月26日,逝于1684年5月31日,是山西永宁州人。仕途生涯:早期任职: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期间实施严格的保甲制度,使得当地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

5、于成龙属于大器晚成类型,他45岁入仕,一生为官23载,期间三次被举荐为“卓异”,是历史上清官的典范。科举之路多坎坷,人到中年方做官 如今的山西省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是于成龙的出生地,他入仕之前一直生活在这里。于家在当时虽不是大富大贵,却也衣食无忧。

第一廉吏于成龙,一生为民,为什么结局会那么惨?

1、电视剧《于成龙》讲述了真实历史人物的一生,他被誉为一代廉吏。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著名官员,生于1617年9月,逝于1684年5月,籍贯是清朝时期的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他的事迹记载于《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并收录于《四库全书》,这极为罕见。

2、他在两江总督任上,还请求皇帝破格提拔同样廉洁有为的爱将小于成龙。康熙帝的评价:康熙帝称于成龙是“天下廉吏第一”,对他非常赞赏。

3、于成龙真实历史是老死的。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清朝的于成龙被称为“于青菜”,他为何会被这样称?

历史传说:清初康熙朝著名大臣于成龙,有一别名“于青菜”。因为他在江宁知府任内,廉洁清贫,每天菜肴只是几棵青菜,江南百姓感动之余,遂叫起了这一别名。

于成龙,仕途步步高升,却愈发简朴生活。他深知官场奢靡腐化之害,力行“为官者,务必躬身俭朴”。在直隶,他与仆人同食糠米粥;在江南,日食粗粝,粥与青菜,久不尝肉,江南百姓亲切称他“于青菜”。衙门官吏在严苛规定下,为得蔬菜茗茶,每日采摘后院槐叶充饥,树叶被采秃。

他终日喝粥吃菜,常年不知肉味,百姓因此亲切地称他为“于青菜”。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朴”。在直隶总督任上,他常常只喝糠粥,在江南也是喝粥吃菜,“终 年不知肉味”,于青菜,是康熙年间的一代廉吏,能臣。

然而,在之后的二十年间,他凭借卓越的政绩和清廉的操守,三次夺得“卓异”之评价。这一成就极为不易,因为“卓异”的评选标准极为严苛,要求官员在操守、才能、政绩等多方面表现出色,且必须满足无摊派、无滥刑、无盗案、无钱粮拖欠、无银米亏空等条件。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的父亲、祖父是谁?在明朝担任过何官职?他的家庭背景...

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被康熙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从前明的贡生一步步成长为从一品的封疆大吏――两江总督。于成龙出生于山西永宁,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吕梁方山。于成龙生于官宦世家,他的高祖于坦曾在明朝官至巡抚。到了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这一辈,家世逐渐衰落,于时煌只是个从九品的官员。

说他是天下第一真的一点都不为过,不仅因为这“第一廉吏”的称号是康熙皇帝亲自称赞的,而且他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坟墓被人用瓷碗叩白灰铸成,并用松香灌注、寓意“一世清白”的官吏。于成龙的出身 于成龙从小饱读诗书、博闻强识,能写得一手好文章。

于时煌要求于成龙大量读书,经、史、子、集各种书都要读。这样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于成龙受不了了,读烦了。

于廷翼的家教也很严,当他儿子为官时,他就教育他的儿子,要像祖父那样为官清廉,不要为了一时的政绩名声而随便给别人 *** ,也不要怕麻烦把已结的案件丢在一旁,不去给人 *** 。 于成龙后人始终不忘祖训,曾刻匾“肯堂肯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