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知远的节目《十三邀》评价很好?
他是一个很真诚的采访者,却不是一个很好的镜头语言的表达者。以至于我看节目的目的,从希望许知远通过访谈带给我们一些新认知,到访谈中能够有嘉宾犀利的指出许知远的问题。最新的一期《十三邀》节目,采访对象是李诞,《吐槽大会》的编剧之一。里面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或许可以解答我心中的疑惑。
《十三邀》中许知远,他是一个很典型的对当代文化和审美缺失忧虑的精英知识分子,和我身边几个知识分子的个性简直一模一样。正因为他的身份,让这个节目有别于娱乐圈主持人的访谈节目,更加离经叛道,也没有运用学术的采访技巧。
第二集,许知远与姚晨的对话,展现了一位演员的内心世界与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姚晨以作品传递力量,追求内心与角色的深度共鸣,对表演艺术的坚持令人敬佩。第三集,对话二次元,探讨跨时代的对话与新兴文化的融合。
在众多访谈节目中,我尤为钟情于十三邀中许知远与陈嘉映的对谈。这场对话犹如一场知识的盛宴,充满了深度与洞见。许老师总是以独特的视角,引导嘉宾探讨时代的精神境况,从精英视角到大众声音的转变,每位嘉宾的回答都富有哲理。
对越反击战揭秘:越军到底有多少兵力
战斗损失主要发生在战役第一阶段、特别是开战后的头几天,比如37师头两天的伤亡占总伤亡的45%,163师第一阶段的伤亡占总伤亡的60%。
其中有一位战俘来自越军的123团,这支部队是越南的老部队,相当一部分军官和士兵都参加过抗法与越南战争,部队战斗力强大,在胡志明时期还有着英雄部队的称号。尤其是这支部队中的少数民族士兵,作战相当勇敢。但是根据这位战俘透露,对越反击战期间,这支部队已经完全没有过去的战斗力了。
对越反击战中,我军500辆坦克参战,打了一场世界最大丛林坦克战。这场坦克战是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发生的,我军派出了500辆坦克参战,其中包括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以及44455军的坦克团共计六个坦克团。
在对越反击战中,中越双方各伤亡多少?持续时间有十年吗?中越双方伤亡情况: 中国方面:据资料记载,中国在1979年的对越反击战中,参战人数约为17万人,死亡人数为1146人,受伤人数为60,000人。 越南方面:越南方面的伤亡数据存在多个估计值。
年2月17日,中国从广西、云南两省对越南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场战争的代号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或“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国投入了约20万至40万解放军部队,规模相当于1950年时参战的部队数量,旨在遏制越南的野心,并对社会主义国家越南进行有限的教训。
你觉得高晓松适合奇葩说这个节目吗?
在我看《奇葩说》的时候,我是因为里边有何炅还有高晓松,我觉得这两个人都是一个平时生活中比较有情商的人在他们主持这样的节目,下午觉得非常的有看头,果然这些选手根本就没有让我们失望,可以让我们在对一些问题思考的时候有一个两面性。
——高晓松。这句话以现实的视角审视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这些观点不仅深刻且富有哲理,还以独特的表达方式触动了观众的心灵,展现了《奇葩说》节目的独特魅力。
“马晓康”是奇葩说第一季中三位导师的称呼,马东,蔡康永,高晓松3位靠实力打拼的才子们。《奇葩说》第四季由何炅担任议长,而蔡康永、马东、罗振宇、张泉灵将作为导师团。“马晓康”解体。2月28日《奇葩说》第四季首期开录,首期嘉宾便迎来女神林志玲。
而当遍历过世事丑恶的蔡康永在解释问题的时候,他是绝不会拿着平等和谐文明民主来说事的,他知道这些都是空中楼阁,人性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为什么每次蔡康永的发言都很相似。因为每个截然不同的辩题后都是不变的人性。最宽容的人最挑剔,最温和的人最无情。
奇葩说第二季开场,金星换下高晓松是不当的,高头脑、口才、辩才都强于金,而金虽然已是评委嘉宾中的佼佼者,但如果她评论的不再是选手,而是命题,是事件,她的优势被扫地出门,而劣势却一一暴露。
高晓松的确很有才气,有文艺的气质,也很有亲和力幽默感,集主持人作家电影人多重身份于一身。
高晓松的介绍
身份:高晓松是音乐人、词曲创作者、制作人、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生平:1969年11月14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州。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后退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预备班学习。
高晓松,1969年11月14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州1。音乐人、词曲创作者、制作人、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后退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预备班学习2。早期事业以电视编剧、音乐创作及制作人为主。1994年出版《校园民谣》合辑,1996年推出个人作品集《青春无悔》。
一个清华才子,校园民谣旗手,恃才傲物的游吟诗人,从书香门第,一路名校,少年成名,走遍世界,到看守所漫长的184天,高晓松的经历充满话题。
高晓松,1969年11月14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州。音乐人、词曲创作者、制作人、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高晓松”这个名字,大多数人知道他,或许都是因为当年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同桌的你》。